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范文(优秀10篇)-ag凯发k8国际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篇一
【关键词】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0―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这不仅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相比较,目前师范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强,但如何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具体学科的有效整合、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能力,高师教学模式也在逐步由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主线的,转变为教学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添加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一 教学案例概述
1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为教学所选用的各种案例,它揭示某一事件发生、过程、内容、结果的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起到中介性、启发性、先导性、生动性等作用。舒尔曼说[1]“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它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条桥梁。”所谓案例开发就是指学习者、参与者本身就是开发者,是他们基于自身的经验,按照案例的有关要求,再现当初开发者所处的情境、内心的活动以及做出决策的依据,并将其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案例开发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通盘考虑。
2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
大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一种对感觉经验的长期怀疑和不信任,教学案例的开发被当作一种学术层次较低,甚至没有学术性的工作,因而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中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导致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不力,效率不高。这种传统的观念抑制了通常来自于大学教师教育者开发案例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大学系科之间相对独立,而信息化教案客观上需要系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务部门的联合开发。实际上,对于师范教育,信息化案例教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案例开发是一项理应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的严肃的研究工作。高师已经探索出多元化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道路,即“学校公共信息技术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联合教育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图书馆的有关数字化校园的入门教育开始,以《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等公共课程模块为核心,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急需增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活动,以便使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3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教学案例界定为信息化教学案例。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教学案例建设的内容主要以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任务及其内容为依据设计案例库的建设。笔者把信息化教学案例看作是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专业课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与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它是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之以课前大量的信息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多媒体材料,配有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多媒体材料,以案例核心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且可互动交流的教学案例。
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确定教学起点和分析教学需求时,需要正确估算学生已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量,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信息化教案呈现方式上更能体现教育环境的多媒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等。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和教学反思。
二 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人员结构
1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构成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及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理论探究、案例问题设计、案例实施设计、多媒体制作、作品合成审核与等环节。信息化教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仅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或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虽然在理论、技术、设备上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经验,往往也难于实施。另外,由于师范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近年来,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越来越密切,师范生及大学教师们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深入,教学案例的开发源头离不开基础教育,笔者认为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师范生也应成为教学案例的开发成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与效率,应当精心策划开发方案,在学校中成立教学案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教务处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组成。教务处处长担任组长,以便有效保障案例开发的各种条件支持,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集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案例开发,协调案例实施安排,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安排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帮助教师收集和整理案例的素材。
2 教学案例开发的组织管理
第一,在开发前,案例授课教师要开展诊断性评价,先对课程案例的需求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任务分配,结合课程任务驱动,组织案例开发的设计,开发小组进行开发。第二,教务处定期对教师开发的案例进行分阶段评估、调整,试用,通过运用形成反馈性意见,进而提出改进办法,使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加完善,确保最终实现的教学案例开发的预期目标。第三,教学案例开发小组要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开展现场教学评估,及时收集教学案例开发的信息,报告在使用中的问题,教师的新要求和反映,采用观察、问卷、座谈和讨论、个别访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场评估的成果,推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课程结束后,运用终结性评价,对课程案例开发和利用进行全面的效果评价,并部署跟踪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教学案例,为下一届师范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学案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教学案例开发的流程
由于信息化教案不同于传统教案,它的创作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有一个可供信息化教案开发人员操作的开发流程,方能保证开发制作的有序进行,信息化教案的开发流程可以有不同的考虑,笔者认为开发的流程是:案例设计――准备素材――案例制作――合成与――案例管理
1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创作的核心,一个案例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所制作的案例多半是一些媒体材料和冗长信息的堆砌,不仅没有应用价值,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信息化教案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以及信息化教育设计,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2]。它源于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信息化教案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情境,让教案更加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即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视频,也可以是教学实践汇中遭遇过的失败,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的事件事例。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教学案例主题,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有创造性选择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主题。
由于案例设计的对象是师范生,对案例的选择设计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特点,贴近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可以将教学案例设计划分以下类型:课堂实况记录教学型案例、比较型教学案例、叙事型教学案例、微格型教学案例、课外型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各取所需,对整个教学环节体验和感受。由于信息化教案具有丰富完整的媒体材料和对教学过程的较全面的记录,正好适合师范生的“入格”学习,作为他们见习与实习的补充材料。
2 准备素材
考察当前信息技术各种文献,特别是网上有关教学案例还是很多的,如一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还有一些中小学资源网站,各系科也收录了许多优秀教师示范课,还有历届竞赛、实习生试讲等录像资料。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为了节省学术的时间,筛选网上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些案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来说,缺乏真实情境的感知,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还需要课程教师与所教班级系科联系,与相关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他们到附近中学见习,根据教学要求,与师范生一起收集真实的在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成功的教学案例,再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典型的在职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来自当前教学真实场景,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教学案例发源于课堂,来自于教学的实践现场,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开发必定离不开大学教师和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任务应包括微格教学实验、教育见习、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测试与教育、制作信息化教案、教育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师生材料收集,案例准备的主要场地。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应当是多种层面、多角度和多种媒体素材的,为了便于收集准备这些素材,可以将媒体材料按照种类划分为: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其他材料等[3]。在实习过程中就要注意视频资料的收集和抓拍。
另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一些优秀师范生实习教学案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职前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师范生的试讲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重点学校要求师范生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还要将这些整合到学习者的课堂学习中,并以课件与网络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这些通过精心准备,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案例,对下一届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它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课程教师应与实习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这些学生的实习成果加以开发与利用。
3 案例制作
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的众多实践案例、还有许多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案例都可能成为教学案例的潜在素材,但这些材料未经取舍,组织比较混乱,观点难以明确。但若要成为真正的案例在教学中使用,则需要借助于文字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这种实践加以有效的记录与整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对原始材料的整理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信息化教案的质量,因为对教学案例材料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材料加工人员懂得基本的教学流程,了解教学规律,善于发掘素材中的闪光点,善于区别哪里素材是有案例价值,哪些素材是冗余的,怎样编辑加工取舍,保证材料的“原汁原味”,又能使素材更加醒目,怎样组合各种媒体素材使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会涉及到大量的,各领域的材料,而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教师应与所教专业的系科开展跨系科的教研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等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开发视频、音频信息化教学案例教案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时候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他们要对教案中涉及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要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处理。
4 案例合成与
首先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其他媒体材料(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学习软件,学习进度,参考网址,资源链接、图表、录音、视频等进行案例合成,再用网页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将案例的各种材料链接起来,将信息化教案的外观加以适当的美化,再加上网络交流互动技术的支持,如信息化教案设计者或执教者的ag凯发k8国际的联系方式e-mail、bbs讨论区或专题论坛,教育博客网等,形成具有超链接的信息化教学案例。[3]
信息化教学案例合成后,要配以使用说明,ag凯发k8国际的版权信息等资料并经过仔细的审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作品,作品通过成为最终产品。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网络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的信息化教案包,二是做成光盘。在相关课程网站上或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上,供师生共享。
5 案例管理
合成与出来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检验和总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为了减少重复劳动,就需要相应的管理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对开发出来的案例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体现教学案例的相对“专”,这样对相关专业的师范生就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交流价值。这些资源需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和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实现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动态管理。这些丰富、真实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再加之课程的其他模块(理论讲座、资源附录、技术指南、教学设计)等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一一得到体现、得到加深。这种以具体的教育实习为基本任务,辅以教育实习专题网站的交流平台,通过网上社区、在线讨论、e-mail、实习网志、实习博客、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及时上传下载,构成了大学专业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中学教师、实习同伴,同班同学、学院下一届学生、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生这样的实习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化教育能力[4]。这种开放式教案管理模式,能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的知识管理体系。
四 结束语
案例开发是一种严肃的研究活动,当实践中的教师成为
案例开发的主体时,他们也就成为研究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案例开发也就成了成长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当教师教育者与实践中的教师合作从事开发活动时,案例开发也成了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案例开发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记录和记忆,能借助对实践的思考和公开呈现,有效的避免教学健忘症。而实践记录有表征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成为教师的知识基础的重要载体。就此而言,案例开发就成了发掘、整理、积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这对教师教育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2-45.
[2] 方红。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8-11.
[3] 陆真,李炜琴,程萍 等。视频教学案例在师范生化学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实践[j].化学教育,2008,(9):48.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案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地理教学,可以方便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直观材料,模拟地理过程,创设地埋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生成个性化课程,教会学生有效地处理信息,保持地埋学习可浓厚兴趣。这里结合教育实践,进行经验性总结,初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黄河》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河湖概况之后,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黄河和长江,但是两条河流学习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而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
二、学习者分析
初二学生对地理科学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对黄河并不陌生,从所接触的诗文、电影及有关的歌曲中,对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也已经了解了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作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一是能根据地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人海口、长度、年径流量、流经省区、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二是能分析黄河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忧患。
(二)能力目标。一是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二是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
(三)情感目标。一是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二是通过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原因的分析和黄河断流的情况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的现状及黄河的危害,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针对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宜采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
五、教学程序(截取部分教学实录)
(一)播放视频,激趣引入。播放黄河录像,将《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以雄壮的黄河景象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黄河雄壮磅礴的气势,在增强视觉感观的同时,也对黄河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二)学科整合,丰富情感
(导语)师:提到黄河,我们总会想起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那么,为什么我们把黄河叫做“母亲河”呢?
生1: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的原始祖先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
生2:那里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让学生领略到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气势和英雄气慨,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师:“母亲河”的称呼倾注了人们对黄河的一往深情,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诗客为了表达对黄河的这份感激,写下了许多隽永的诗句,你能说出其中几句吗?
生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争相回答,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设计意图:在地理教学中整合语文学科,体现民族精神,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文素养都得到一次升华。
(三)师生合作,探究交流。(过渡)师: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上来吗?
接下来便向同学们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并用课件展示发源地景观图和发源地的标志,然后用flash动画展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
(播放课件的同时,让学生说出每个省区和地形区的名称)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使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同时,复习和巩固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六、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首先,收集黄河的有关资料,出一期有关黄河的手抄报,并在班级内交流。
其次,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课程整合;教学案例
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选修 7 unit 5《travelling abroad》〉
(一)、教材分析(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出国学习或旅游”,课文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部分主要是围绕这一中心话题进行设计的。
“热身”(warming up)部分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有关出国的信息包,使之对正文有初步的感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读前”(pre―reading)部分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个问题是开放性的,讨论出国学习的优点和缺点。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阐述自己的观点,为正文的阅读作知识上和心理上的铺垫;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预测阅读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英国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英国学校学习与中国学校学习的不同。
“阅读”(reading)部分介绍了主人公谢蕾第一次去国外求学进预科班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房东和导师对她的帮助,使她大胆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最终树立了信心。“理解”(comprehending)部分的前两题是针对课文内容而设计的理解题目,后两题是对课文的升华与延伸,问题环环紧扣,耐人寻味。特别是第四题小组讨论部分针对“读前”的what do you think she might find difficult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设计,而且采用了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的“任务型”活动,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进一步地掌握阅读技巧(scanning和skimming)。同时通过本节课帮助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定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决心;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突破本课重点、难点的关键是:
1、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寻找关于旅游的背景资料,创造性地利用学生的热情和广泛的途径让学生学会寻找和搜集资讯并更好地融人课文内容中;2、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设计符合课文需要并使学生喜爱的阅读任务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二)学习者分析
在高中阶段,虽然阅读教学一直受教师的重视,但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高二的学生阅读速度较慢,且正确率也较低;有75%以上的学生其阅读速度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部分学生能在无意识状态下运用阅读策略,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策略。能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的学生其成绩显然高于其他学生。英语阅读策略是指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的操作过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和采用的各种措施,它既包括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又包括其具体行为。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高二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理解字面意义、具备识别技能;让学生提高文化意识,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语篇结构知识,训练抓住文章主题和要旨的技能;培养逻辑推理、评价和判断等技能,提高识别词语、理解文章和评价作品的能力;训练快速阅读技能,增加获取信息的量,扩大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与综合语言技能的培养:
1、语言技能:①阅读技能:根据篇章特点选择所训练的阅读技能的种类。②听说技能: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有关话题的讨论。③引导学生发现阅读材料中可用于写作的素材。
2、语言知识:在语境中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
3、文化意识 挖掘文化内容,进行跨文化比较。其中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三个方面。
4、情感态度 培养学习兴趣,理解语言隐含的情感,提高人文修养。
5、学习策略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测大意。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以下方面:
ⅰ、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课教学多次开展活动课堂,重点在于强调学生参与、实践和探究。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ⅱ、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所带来乐趣。
ⅲ、重点突出任务型教学。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具体目标的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应是互动型的、合作型的。具有真实性、挑战性的任务和活动,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与互动交流,可以引起学生者兴趣,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五) 评价
本节课很成功,有效地完成了预设目标。课上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从大意到细节以及文中结构,学生都深入理解。最突出的亮点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活了自己的思维得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阅读技巧与阅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说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利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具,声像并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开展活动课,教师在学生自由对话前,给予学习和练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与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中,模仿英语,运用英语,体验英语。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 漆权《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教师培训教材》
[3] 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篇四
【关键词】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0―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这不仅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相比较,目前师范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强,但如何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具体学科的有效整合、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能力,高师教学模式也在逐步由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主线的,转变为教学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添加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一 教学案例概述
1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为教学所选用的各种案例,它揭示某一事件发生、过程、内容、结果的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起到中介性、启发性、先导性、生动性等作用。舒尔曼说[1]“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它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条桥梁。”所谓案例开发就是指学习者、参与者本身就是开发者,是他们基于自身的经验,按照案例的有关要求,再现当初开发者所处的情境、内心的活动以及做出决策的依据,并将其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案例开发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通盘考虑。
2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
大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一种对感觉经验的长期怀疑和不信任,教学案例的开发被当作一种学术层次较低,甚至没有学术性的工作,因而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中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导致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不力,效率不高。这种传统的观念抑制了通常来自于大学教师教育者开发案例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大学系科之间相对独立,而信息化教案客观上需要系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务部门的联合开发。实际上,对于师范教育,信息化案例教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案例开发是一项理应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的严肃的研究工作。高师已经探索出多元化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道路,即“学校公共信息技术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联合教育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图书馆的有关数字化校园的入门教育开始,以《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等公共课程模块为核心,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急需增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活动,以便使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3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教学案例界定为信息化教学案例。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教学案例建设的内容主要以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任务及其内容为依据设计案例库的建设。笔者把信息化教学案例看作是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专业课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与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它是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之以课前大量的信息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多媒体材料,配有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多媒体材料,以案例核心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且可互动交流的教学案例。
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确定教学起点和分析教学需求时,需要正确估算学生已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量,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信息化教案呈现方式上更能体现教育环境的多媒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等。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和教学反思。
二 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人员结构
1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构成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及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理论探究、案例问题设计、案例实施设计、多媒体制作、作品合成审核与等环节。信息化教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仅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或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虽然在理论、技术、设备上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经验,往往也难于实施。另外,由于师范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近年来,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越来越密切,师范生及大学教师们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深入,教学案例的开发源头离不开基础教育,笔者认为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师范生也应成为教学案例的开发成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与效率,应当精心策划开发方案,在学校中成立教学案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教务处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组成。教务处处长担任组长,以便有效保障案例开发的各种条件支持,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集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案例开发,协调案例实施安排,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安排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帮助教师收集和整理案例的素材。
2 教学案例开发的组织管理
第一,在开发前,案例授课教师要开展诊断性评价,先对课程案例的需求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任务分配,结合课程任务驱动,组织案例开发的设计,开发小组进行开发。第二,教务处定期对教师开发的案例进行分阶段评估、调整,试用,通过运用形成反馈性意见,进而提出改进办法,使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加完善,确保最终实现的教学案例开发的预期目标。第三,教学案例开发小组要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开展现场教学评估,及时收集教学案例开发的信息,报告在使用中的问题,教师的新要求和反映,采用观察、问卷、座谈和讨论、个别访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场评估的成果,推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课程结束后,运用终结性评价,对课程案例开发和利用进行全面的效果评价,并部署跟踪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教学案例,为下一届师范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学案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教学案例开发的流程
由于信息化教案不同于传统教案,它的创作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有一个可供信息化教案开发人员操作的开发流程,方能保证开发制作的有序进行,信息化教案的开发流程可以有不同的考虑,笔者认为开发的流程是:案例设计――准备素材――案例制作――合成与――案例管理
1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创作的核心,一个案例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所制作的案例多半是一些媒体材料和冗长信息的堆砌,不仅没有应用价值,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信息化教案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以及信息化教育设计,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2]。它源于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信息化教案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情境,让教案更加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即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视频,也可以是教学实践汇中遭遇过的失败,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的事件事例。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教学案例主题,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有创造性选择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主题。
由于案例设计的对象是师范生,对案例的选择设计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特点,贴近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可以将教学案例设计划分以下类型:课堂实况记录教学型案例、比较型教学案例、叙事型教学案例、微格型教学案例、课外型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各取所需,对整个教学环节体验和感受。由于信息化教案具有丰富完整的媒体材料和对教学过程的较全面的记录,正好适合师范生的“入格”学习,作为他们见习与实习的补充材料。
2 准备素材
考察当前信息技术各种文献,特别是网上有关教学案例还是很多的,如一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还有一些中小学资源网站,各系科也收录了许多优秀教师示范课,还有历届竞赛、实习生试讲等录像资料。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为了节省学术的时间,筛选网上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些案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来说,缺乏真实情境的感知,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还需要课程教师与所教班级系科联系,与相关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他们到附近中学见习,根据教学要求,与师范生一起收集真实的在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成功的教学案例,再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典型的在职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来自当前教学真实场景,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教学案例发源于课堂,来自于教学的实践现场,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开发必定离不开大学教师和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任务应包括微格教学实验、教育见习、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测试与教育、制作信息化教案、教育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师生材料收集,案例准备的主要场地。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应当是多种层面、多角度和多种媒体素材的,为了便于收集准备这些素材,可以将媒体材料按照种类划分为: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其他材料等[3]。在实习过程中就要注意视频资料的收集和抓拍。
另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一些优秀师范生实习教学案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职前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师范生的试讲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重点学校要求师范生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还要将这些整合到学习者的课堂学习中,并以课件与网络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这些通过精心准备,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案例,对下一届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它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课程教师应与实习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这些学生的实习成果加以开发与利用。
3 案例制作
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的众多实践案例、还有许多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案例都可能成为教学案例的潜在素材,但这些材料未经取舍,组织比较混乱,观点难以明确。但若要成为真正的案例在教学中使用,则需要借助于文字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这种实践加以有效的记录与整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对原始材料的整理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信息化教案的质量,因为对教学案例材料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材料加工人员懂得基本的教学流程,了解教学规律,善于发掘素材中的闪光点,善于区别哪里素材是有案例价值,哪些素材是冗余的,怎样编辑加工取舍,保证材料的“原汁原味”,又能使素材更加醒目,怎样组合各种媒体素材使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会涉及到大量的,各领域的材料,而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教师应与所教专业的系科开展跨系科的教研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等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开发视频、音频信息化教学案例教案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时候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他们要对教案中涉及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要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处理。
4 案例合成与
首先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其他媒体材料(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学习软件,学习进度,参考网址,资源链接、图表、录音、视频等进行案例合成,再用网页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将案例的各种材料链接起来,将信息化教案的外观加以适当的美化,再加上网络交流互动技术的支持,如信息化教案设计者或执教者的ag凯发k8国际的联系方式e-mail、bbs讨论区或专题论坛,教育博客网等,形成具有超链接的信息化教学案例。[3]
信息化教学案例合成后,要配以使用说明,ag凯发k8国际的版权信息等资料并经过仔细的审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作品,作品通过成为最终产品。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网络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的信息化教案包,二是做成光盘。在相关课程网站上或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上,供师生共享。
5 案例管理
合成与出来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检验和总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为了减少重复劳动,就需要相应的管理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对开发出来的案例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体现教学案例的相对“专”,这样对相关专业的师范生就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交流价值。这些资源需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和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实现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动态管理。这些丰富、真实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再加之课程的其他模块(理论讲座、资源附录、技术指南、教学设计)等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一一得到体现、得到加深。这种以具体的教育实习为基本任务,辅以教育实习专题网站的交流平台,通过网上社区、在线讨论、e-mail、实习网志、实习博客、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及时上传下载,构成了大学专业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中学教师、实习同伴,同班同学、学院下一届学生、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生这样的实习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化教育能力[4]。这种开放式教案管理模式,能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的知识管理体系。
四 结束语
案例开发是一种严肃的研究活动,当实践中的教师成为
案例开发的主体时,他们也就成为研究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案例开发也就成了成长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当教师教育者与实践中的教师合作从事开发活动时,案例开发也成了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案例开发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记录和记忆,能借助对实践的思考和公开呈现,有效的避免教学健忘症。而实践记录有表征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成为教师的知识基础的重要载体。就此而言,案例开发就成了发掘、整理、积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这对教师教育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2-45.
[2] 方红。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8-11.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篇五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没有唯一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学者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总结出案例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与规律。这里主要侧重于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动态考察,以案例课堂教学为中心,将案例教学实施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课后巩固阶段和教学评价阶段,力图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流程[1~2]。其中案例教学的评价是相对独立且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本人的论文中不做论述。为了更好的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方面做好准备,认真反思。
1 课前准备阶段
案例教学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迥异的且有诸多优点的教学方式。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迁移到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但如果教师对此不做深入的探究,实施起来很容易陷入误区。
(1)信息技术教师的准备工作。关于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美国学者小劳伦斯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准备案例教学就意味着完成这样一些工作:①精通案例材料:必须对案例中包含的事件有一个完整的掌握;了解可能需要的背景信息;理解案例的主题,关键事件等。②预测学生对案例的反应:学生会如何看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案例是简单还是颇具挑战性;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感觉索然无味。想象理想的案例讨论如何进行:制订案例讨论计划,怎样开始讨论,怎样进行以及怎样结束等。③精心设计教学:所谓精心设计教学,主要包括确定案例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拟定具体的课堂案例教学计划等。在不同的案例教学阶段,应该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案例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一般来说,在刚开始进行案例教学时,由于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可能还不是很适应。因此,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尽快熟悉案例教学的特点上,以养成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时所需要的一些品质,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善于分享同伴经验等;随着案例教学的深入推进,就应该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案例教学特有的重点上来,也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确定关键问题、制订备选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分析遴选方案的决策能力等。
(2)学生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准备也是案例教学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在其他教学方式里,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和有目的的启发而参与教学,很少主动参与;但是案例教学则对学生的参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课前就要充分研究案例,做好个人分析准备,组建讨论小组,主动研讨案例。与一般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准备工作明显具有层次更高、工作量更大、自主性更强等特点。主要包括:认真理解案例,做好个人分析和组建学习小组,积极参与讨论等等。
信息技术学科中案例教学的过程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并展现出来的过程,在学生阅读案例、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更注重如何来实现、完成案例,而不需要学生分析出谁是案例的参与者,主要角色,又如何充当角色等。信息技术中的案例是能“动”的案例,是“活”的案例。
2 课堂实施阶段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具有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的,周密安排教学,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实时发挥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的作用,切实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展示案例,指导学生讨论案例。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通过多元化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有效的参与讨论。案例的展现力求引起学生的反应和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案例讨论、分析,学生将置身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这为下面的合作、交流和应用知识点奠定了基础。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分析。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总体上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全面客观、以案论理,切忌就事论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具体而言,要坚持“三结合”和“三有”的原则――结合案例内容、结合所提问题、结合有关理论以及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3)经过前面的“ 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亢奋状态,急需进行交流。这时,教师要安排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并组织学生评议。之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4)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当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理论知识后,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从阅读案例的能力、分析案例的能力、合作参与意识、思维拓展情况、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反馈,促使学生查缺补漏,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可以重新创设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 课后巩固阶段
案例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实施就完全结束了。其实完整的案例教学实施过程,还应当包括案例教学课后巩固阶段和案例教学评价阶段。案例教学课后巩固阶段的主要任务有撰写个人反思日记、整理课堂笔记、续写案例、进一步收集相关案例信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完成教师布置的其他作业等。其实,案例教师在一次正式的案例授课完了之后,都会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以巩固案例教学的效果。每次课后,学生如果能够花上几分钟的时间重温案例,反思自己的课堂学习经历,将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再一次整理、补充,使之更加具体化、条理化和结构化,对改进学生日后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在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发言中初步形成的技能很有帮助,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案例学习中受益无穷。为了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后要及时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何在等等。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的属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理论化。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篇六
关键词:问题情境;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71-03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和总目标,要求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信息素养不断提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也提到,学生的学习不是机械的知识积累,而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学生的学习是自身经验在某种环境中自内而外的构建,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以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为导引,实现学生学习中的意义建构。而现实的情况大多不是这样,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操练教师指导的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了限制。因此,探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新方式非常有必要。
在实际网页设计中,点线面的应用十分普遍,尤其是图片的插入,用得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网页的艺术效果和对浏览者留下的观感。《合理运用点线面设计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插入合适的图片装饰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利用各种形状来制作网站的导航。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后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运用在photoshop中外加图片并添加图层蒙版以模糊边缘来装饰ag凯发k8国际首页的主体;②掌握利用photoshop中的各种形状工具来绘制各种图形装饰ag凯发k8国际首页;③学会外加字体,利用字体来装饰ag凯发k8国际首页。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能通过观察几个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点、线、面在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中的作用;②能模仿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例子,运用简单的技术,制作自己的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③能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教程以及操作步骤等资源,自主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在制作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②利用精心的设计和制作的作品,使学生热爱生活。
(2)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插入合适的图片装饰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利用各种形状来制作网站的导航。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审美观融合到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设计里。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成效受到他们自身的特点、风格和基础等制约的,要想教学有效,就应该关注教学对象——学生的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高一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较好,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字及图像加工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利用photoshop软件加工处理图像信息,photoshop运用有一定的基础。学生经常上网,对网页并不陌生,对这部分内容也比较感兴趣,但对如何制作网页还不是很清楚。
3.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所掌握知识、技能,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分析教学内容的目的是规范学习内容的宽度、深度,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等。本课的教学内容为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的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中的第一部分“信息集成”里的“开发制作阶段”第一课。信息集成这部分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包括选题立意阶段、设计规划阶段、开发制作阶段、评估测试阶段。本章书是以制作网站为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信息集成、和交流的能力。本课是开发制作网站的第一课,让学生用photoshop软件设计网站的ag凯发k8国际首页。
(三)教学策略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实现不同的教学成效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本课中主要采用如下策略,也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
策略一:范例引入、激发兴趣。找了几张合理运用点线面设计的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图片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如何设计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
策略二:自主探究。教师把本节课的知识点的主要操作步骤都做成视频的形式,放在教学网站上,供遇到困难的学生自学探究。
策略三:任务驱动、实践创新。本课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的创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根据学习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与学习导引,并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在本课中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评价指标项主要包括:①能把图片放入ag凯发k8国际首页中,并进行模糊处理与背景相融(20分);②能运用形状工具制作出美观的导航(20分);③网站标题美观大方(15分);④能运用各种元素装饰ag凯发k8国际首页,达到整个页面的平衡美观(15分);⑤风格统一,与网站主题内容匹配(15分);⑥界面美观、布局设计独到,富有新意(15分)。评价方案与标准提前告诉学生。评价实施采用“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效果,笔者选择所在学校高一年级的若干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本次教学实践在多媒体课室进行,时间为一课时40分钟。笔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自然观察和提交作品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反应进行了现场记录。教学实践结束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和几位听课教师进行了交流,听取他们对教学实践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课堂上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记录,以及和教师的交流与对学生的访谈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教师设计的问题有几大特点:第一,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第二,难易适中,学生觉得和自己已有知识体系有关,学生不会觉得太难,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在一节课40分钟内,学生的注意率都比较高,达到85%以上,说明本次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兴趣,有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课题引入时,教师展示两组网站的ag凯发k8国际首页进行对比,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美化好的网页更能让人赏心悦目,增加访问量,让学生有美化网页的冲劲,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后面的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学生大都能够做到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得也比较热烈。但由于学生存在着知识的差异性,教师及时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指导,基础较好的学生继续探究后面的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保持得很好,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通过访谈,学生和听课教师认为这种方式很新颖,学生比较感兴趣,注意力集中,高效地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探索打下基础。
总体上来看,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非常满意,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对是否有助于理解知识和技能掌握等都持肯定态度。另外,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程度分层次教学,设计简单图片处理例子,让学生易于模仿,并加以引导和帮助。综合观察访谈和作品提交情况可以看出,本节课问题情境的设计比较合理,课堂教学也比较成功,学生基本学会了如何用photoshop处理文字、小图片或形状工具等,学生也掌握了网页排版和美化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可以把自己的审美观融合到网站ag凯发k8国际首页设计里。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动手实践的快乐中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卜湘玲。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述评[j].太原大学学报,2005,(9).
[2] 李伟。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李安鹏。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篇七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的作用及现代信息技术,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几次重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能够结合具体实例描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还停留在计算机课堂的基础之上,不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对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也是陌生的;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是一无所知。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史。②理解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教材阅读、小游戏互动、问题回答等形式,知道信息技术的概念,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提炼主题内容填写表格等活动,加深对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认识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难点:信息技术的社会功能。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幽默短信:俺村穷,穿衣基本靠纺,吃饭基本靠党,致富基本靠抢,结婚基本靠想;听说你们村更穷,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通过这则短信,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如果在喧闹的城市,通讯靠吼能让对方听到吗?如果在喧闹的大城市,仅仅靠走去办事,是否能达到目的?大城市的治安还要哪些配套措施?
设计意图:短信笑话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并通过问题引出人自身信息功能的不足,从而得出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2.理解、记忆信息技术定义
实例引入: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此定义可以用学生关注的运动会实况录制为例,录制运动会的过程是信息获取;把录制的视频导入计算机并通过视频软件进行编辑的过程是信息的整理、加工;把视频存储在计算机上或刻录光盘是信息的存储;把视频文件发给使用者或上传至网站的过程是信息的传递;学生、家长、教师等看视频的过程是信息的利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和方法就是信息技术。
提问学生:人体信息功能有哪些?相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填充图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会的录制和编辑”为例,剖析信息技术定义,以便学生理解。通过填图,让学生理解人体器官、信息功能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关系。
学生看“现代信息技术”内容,通过下页图2加强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对比,现代信息技术的图形化显示,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虚设情境,引入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在讲解信息技术五次革命的时候,教师首先假设一个情境,如你要给远在外地的亲人介绍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情况,而你们又没时间见面。在不同时期最方便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例子,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4.学习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
提出问题: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类是怎么传递信息的?让学生上讲台演示手势传递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语言的时代,有些信息是很难准确表达的。由于这种需求,语言相应产生。学生总结语言产生带来的变化及作用。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发明
互动游戏:教师说出10个词语后,立即让学生复述这10个词,学生抢答,能复述6个或7个的给予加分(截图如图3)。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在教室讲课,正常情况下,隔壁的班级能听到吗?更远的地方能听到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叙述老师刚说过的词语,回答提出的问题,引出语言是受时空限制的,由于这种限制,文字相应产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用不同的方式写信息技术定义,由两个学生演示,一个用钢笔在纸上写,另一个在黑板上用粉笔写,看谁写得最快。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看出在黑板上写比在纸上写慢,明确由于写字工具的不便,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相应产生。
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当时写文字的载体是什么;教师还可以适时插入一段有关活字印刷的发明过程,最后由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问题引入:①古代打仗,为什么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②《亮剑》里的李云龙攻打平安城,大获全胜,为什么不请示完上级再攻打?如果等请示完再打,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得出由于信息的传递速度慢,有了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的需求,在这种需求下,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相应产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神舟七号是否能发射?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学生讨论,并引出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5.根据表格内容归纳总结,知识升华
学生总结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特点并填写表1。
6.总结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如表2)
设计意图: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内容不多,大部分内容能够自己看懂,所以让学生来总结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疑难的知识点,如数字化、多网合一、构件化等,教师适时以实例给予讲解,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教学网站评价加分
由于这节课在班级进行,我拷了一个随机显示学生名字的程序,学生名单已经提前录入此文件中。点击“转动幸运”, 学生的名字就会陆续在上面闪烁,然后点击“抽取幸运”,抽到谁就由谁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给予加分奖励。课堂上不同的问题,有抢答和必答加分项目,根据不同的情况加分不同。然后把分数加到“教学评价网站”,以个人和小组形式体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起到引导学习、提出问题、解决疑难等作用。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本节内容,回答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互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联系实际,深刻理解和消化本节所学内容,学习效果很好。
1.创设贯穿学习内容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以一个和“信息技术发展”有关的幽默短信导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又渗透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在讲信息技术五次革命时,虚拟了一个情境,这个虚设贯穿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知不觉了解到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中心内容。
2.实例引入和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思考
本节课内容在涉及难懂定义的时候,以学生熟悉的实例透彻地阐述了信息技术的定义。在讲第四次和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时候,分别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实例和问题的使用,使学生对定义和每次信息技术革命理解得更透,领会得更深。
3.互动小游戏,引发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讲解前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时,采取和本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关的小游戏,通过学生演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
4.随机点名程序和教学评价网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篇八
【关键词】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数字地球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信息化速度越来越快,地理信息技术己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成为我国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之一。“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修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内容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地理信息技术类教学内容,并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在高考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内容有一定的分值。针对高考考点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以期寻找到针对地理信息技术部分内容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经过实践研究,借鉴韩磊老师“高中地理试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思路进行本部分内容的高三一轮复习,实践探讨,教学效果较好。
一、试题原题及出处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选择题部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0-11题。
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l84天。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移示意图。回答ll~12题。
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3~4题。
试题分析
考点: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考法:(2011北京卷)本组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10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遥感技术只能显示瞬时交通状况、全球定位系统只能做到对事故地点的准确定位,二者属于数据的采集系统,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事故次数的统计只能是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的范畴,故选c。11题从图中观察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可以看出大致呈环状分布,推断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城市的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线,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务区,排除a;乙地为市中心,地价昂贵,不适宜建大型停车场,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东、西较密集,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东部较密集,说明车流量大,商业较发达,得出结论商业网点密度应该东部大于西部,故选择d。
(2010年江苏卷)该题主要考查“3s”技术的各自特点和应用范围或应用领域。要想访问多个国家馆,就要分析各馆之间的距离以及各馆的人流量,分析采用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故选择a。
(2013年江苏卷)本组题3题题目较易,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新情境,考查同学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的含义,清楚遥感提供灾区的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参与统计灾区经济损失,故选择d。
一、对教学的启示
高考对本内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3s“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应用,难度不大。依据高考试题对应的课标和高考说明的考点,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复习,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预测2014年高考对本内容的考查仍可能以地理信息图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读图分析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关注国土整治、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调查、灾害监测与救援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训练,培养学生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二、改编依据
1.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2.高考说明要求: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3.学情:
学段:高三一轮复习课
问题分析:一(差异网☆www.chayi5.com)是我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及途径
1.通过读图,获取图中信息-普通道路,交通干道,交通事故和监测点。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中信息,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结合“3s”技术的各自特点,事故次数的统计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得出的结论。
3.通过图观察出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帮助学生推断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城市的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
4.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知道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说明审题是得出正确答案的关键点。
四、教学案例
(一)知识铺垫
科学家观测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但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并不相同。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信息的获取,主要采用了( )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数字地球
2.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了( )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地理信息技术
【思路解析】本题较基础,学生复习“3s”技术的各自特点,找准关键词“上升”和“分析”,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获取海平面上升的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作出分析预测。
【参考答案】1.b 2.b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新卫星照片显示,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结合下图回答3~4题。(限于篇幅,图省略)
要监测北极冰川面积的变化,应运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要想动态显示北极冰川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的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思路解析】找准关键词“监测变化”和“预测趋势”,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北极遥感图像,能够监测北极冰川的发展变化。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并进行空间数据预测北极冰川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1.a 2.c
6.见我国获得的第一张月球表面形态图。“嫦娥一号”卫星获取月球表面形态信息及处理这些信息主要应用的技术是( )
①rs ②gis
③gps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思路解析】本题较基础,学生通过读图、读题,找准关键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嫦娥一号”卫星获取月球表面信息可应用遥感技术(rs);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参考答案】a
案例分析
例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选择题部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3题。
图中甲在乙的方位
a.西方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2.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3.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地区
a.甲地是城市中信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设计意图】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方位,提高学生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3s”技术主要的各自功能:遥感系统是获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是定位导航。
【思路解析】该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1题图中找到指向标,按照常规解题思路绘出“十”字就可以判定甲在乙的西南方。2题,遥感技术无法测定监测点的分布,故a错;全球定位系统无法预测交通流量,故b错;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故c正确;该图制作与数字地球无关,道路与监测点是确定的,数字地球技术无法将其互换,故d错。3题从图中观察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大致呈环状分布,推断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线,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务区,排除a;乙地为市中心,地价昂贵,不适宜建大型停车场,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东、西较密集,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东部较密集,说明车流量大,商业较发达,得出结论商业网点密度应该东部大于西部,故选择d。
【参考答案】1.c 2.c 3.d
例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184天。见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移示意图。回答4~5:
4.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小亮走进某个国家馆,门口的人流状况电子显示屏主要应用的是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设计意图】该题考查“3s”技术的各自特点和应用范围或应用领域。
【思路解析】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多种功能,能够进行线路的模拟及预测分析等,访问多个国家馆,就要分析各馆之间的距离以及人流量,采用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数字地球都不能根据人的需求而设计出合理的线路,故4选a,5选b。
【参考答案】4.a 5.b
例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6~7题。
6.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设计意图】本组题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新情境,考查同学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技术的介绍,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空间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思路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的含义,清楚遥感提供灾区的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参与统计灾区经济损失,故选择d。
【知识链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缩写为bds,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起提供连续导航定位与授时服务。
【参考答案】3.d
知识结构与方法归纳
“3s”技术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
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篇九
【关键词】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数字地球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信息化速度越来越快,地理信息技术己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成为我国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之一。“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修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内容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地理信息技术类教学内容,并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在高考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内容有一定的分值。针对高考考点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以期寻找到针对地理信息技术部分内容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经过实践研究,借鉴韩磊老师“高中地理试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思路进行本部分内容的高三一轮复习,实践探讨,教学效果较好。
一、试题原题及出处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选择题部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0-11题。
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l84天。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移示意图。回答ll~12题。
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3~4题。
试题分析
考点: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考法:(2011北京卷)本组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10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遥感技术只能显示瞬时交通状况、全球定位系统只能做到对事故地点的准确定位,二者属于数据的采集系统,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事故次数的统计只能是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的范畴,故选c。11题从图中观察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可以看出大致呈环状分布,推断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城市的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线,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务区,排除a;乙地为市中心,地价昂贵,不适宜建大型停车场,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东、西较密集,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东部较密集,说明车流量大,商业较发达,得出结论商业网点密度应该东部大于西部,故选择d。
(2010年江苏卷)该题主要考查“3s”技术的各自特点和应用范围或应用领域。要想访问多个国家馆,就要分析各馆之间的距离以及各馆的人流量,分析采用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故选择a。
(2013年江苏卷)本组题3题题目较易,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新情境,考查同学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的含义,清楚遥感提供灾区的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参与统计灾区经济损失,故选择d。
一、对教学的启示
高考对本内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3s“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应用,难度不大。依据高考试题对应的课标和高考说明的考点,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复习,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预测2014年高考对本内容的考查仍可能以地理信息图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读图分析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关注国土整治、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调查、灾害监测与救援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训练,培养学生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二、改编依据
1.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2.高考说明要求: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3.学情:
学段:高三一轮复习课
问题分析:一是我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及途径
1.通过读图,获取图中信息-普通道路,交通干道,交通事故和监测点。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中信息,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结合“3s”技术的各自特点,事故次数的统计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得出的结论。
3.通过图观察出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帮助学生推断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城市的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
4.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知道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说明审题是得出正确答案的关键点。
四、教学案例
(一)知识铺垫
科学家观测研究表明,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但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并不相同。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信息的获取,主要采用了( )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数字地球
2.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了( )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地理信息技术
【思路解析】本题较基础,学生复习“3s”技术的各自特点,找准关键词“上升”和“分析”,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获取海平面上升的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作出分析预测。
【参考答案】1.b 2.b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新卫星照片显示,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结合下图回答3~4题。(限于篇幅,图省略)
要监测北极冰川面积的变化,应运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要想动态显示北极冰川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的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思路解析】找准关键词“监测变化”和“预测趋势”,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北极遥感图像,能够监测北极冰川的发展变化。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并进行空间数据预测北极冰川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1.a 2.c
6.见我国获得的第一张月球表面形态图。“嫦娥一号”卫星获取月球表面形态信息及处理这些信息主要应用的技术是( )
①rs ②gis
③gps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思路解析】本题较基础,学生通过读图、读题,找准关键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嫦娥一号”卫星获取月球表面信息可应用遥感技术(rs);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参考答案】a
案例分析
例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选择题部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3题。
图中甲在乙的方位
a.西方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2.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3.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地区
a.甲地是城市中信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设计意图】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方位,提高学生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3s”技术主要的各自功能:遥感系统是获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是定位导航。
【思路解析】该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1题图中找到指向标,按照常规解题思路绘出“十”字就可以判定甲在乙的西南方。2题,遥感技术无法测定监测点的分布,故a错;全球定位系统无法预测交通流量,故b错;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故c正确;该图制作与数字地球无关,道路与监测点是确定的,数字地球技术无法将其互换,故d错。3题从图中观察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大致呈环状分布,推断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线,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务区,排除a;乙地为市中心,地价昂贵,不适宜建大型停车场,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东、西较密集,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东部较密集,说明车流量大,商业较发达,得出结论商业网点密度应该东部大于西部,故选择d。
【参考答案】1.c 2.c 3.d
例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184天。见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移示意图。回答4~5:
4.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小亮走进某个国家馆,门口的人流状况电子显示屏主要应用的是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设计意图】该题考查“3s”技术的各自特点和应用范围或应用领域。
【思路解析】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多种功能,能够进行线路的模拟及预测分析等,访问多个国家馆,就要分析各馆之间的距离以及人流量,采用的就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数字地球都不能根据人的需求而设计出合理的线路,故4选a,5选b。
【参考答案】4.a 5.b
例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选择题部分: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6~7题。
6.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设计意图】本组题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新情境,考查同学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技术的介绍,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空间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思路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的含义,清楚遥感提供灾区的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参与统计灾区经济损失,故选择d。
【知识链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缩写为bds,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起提供连续导航定位与授时服务。
【参考答案】3.d
知识结构与方法归纳
“3s”技术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卷)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篇十
论文关键词:《因特网之旅》教学案例 德育实践 网络道德教育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同样承担着德育的重任。网络时代对学生道德规范产生很大的冲击,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积极地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因势利导,探索新时代下的德育新模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因特网之旅》教学案例中的德育实践
(一)教材分析
《因特网之旅》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第三单元《畅游因特网》第一节的内容。上一节课学习了《接入因特网》,这一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案例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必修模块和网络选修模块前而部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上网实践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认知基础,配合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能够掌握浏览器的使用;熟悉登录ftp网站的方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协助工作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类型:了解www、ftp服务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浏览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ftp服务的相关技术。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三、教学反思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范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