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优秀10篇】-ag凯发k8国际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初中语文说课稿》,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观潮》。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展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3、在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的基础上,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课文的重点段中,按空间、时间的顺序进行了形象的描写,而这些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很难体会出来,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我把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有序练习背诵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生生活在内陆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观的大潮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没有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课文文质兼美,意在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想象奇观,深入品读重点的词句,并能熟练运用,因此,我把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定为本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掌握了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所以可以从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领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思路是:紧扣一个“读”字,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调动学生参与解读文本,增添了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
四、教学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识字学词,品读感悟,回归整体这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识字学词,整体感知
此环节重点掌握多音字“闷、薄、涨、颤、号”的字音“横贯”的“贯”字的书写笔顺及“观潮”“奇观”中“观”字的不同意思,做到扎实有效的学词。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路,课文是按照潮来时、潮来中、潮来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潮来时 潮来中 潮来后
(二)品读感悟、体会奇观
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学生了解大潮雄伟、壮观并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写法的重点段落,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凸现对重点的处理。
1.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背诵之前,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好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大量读中感知,学生会找到可以按照时间、大潮的由远及近(空间)、前后联系等来记忆。
此时,教师再出示插图及表示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的词语,辅助学生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2.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其实,在学生交流背诵方法的时候,也就明确了三、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那就是——由远及近。
对于描写观潮人表现得句子,在课上不作重点处理,只是让学生找一找段中描写观潮人的语句,看看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重点词语“人声鼎沸”的体会,感受到加入了对观潮人的描写,更能衬托出真是天下奇观,所以,才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也与第二自然段的人们的表现相照应。
三、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效果:这节课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板书设计:
潮来前(平静) 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潮来时(浩浩荡荡) 人(沸腾,人声鼎沸)
潮来后(奔腾西去)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难点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二、说学法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要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问答法,最后由学生发言、总结。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能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提高、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想谈一下本文的教学程序。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课时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我想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或《宇宙与人》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简要写出自己读书感受与理解,同时投影出阅读中需解决的思考题,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第三步:小组讨论。
给予学生适当的自读时间后,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学习,尽量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投影的思考题。
第四步:互动探究。
学生讨论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五步:张扬个性。
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究竟同不同意,同意你将怎么办,不同的又如何办,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 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3、教学新课:四个方面
a、基础知识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b、课文内容理解
启发诱导,讨论探究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c、烛之武形象分析,现代观念认知。
烛之武综合人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良好人际关系,佚之狐。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哲学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学家,说服对秦君的策略。辩士,语言表达能力极强。爱国志士,对郑国态度。普通人,发牢骚。
忠义、智慧、勇敢。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4、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三
七、说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郑 危在旦夕(形势)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忠义)
烛之武 夜缒而出(勇敢) 秦军乃还
智说秦君(智慧)
郑 转危为安(结果) 晋亦去之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四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二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方面:
学习作者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及描写的方法。
写作能力:指导习作《美丽的邢中校园》,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学习习作《这里有我的欢乐》,而后与20年代作者的欢乐比较。在今昔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精练、隽永。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学习作者的语言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观察。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的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开车”》
在本课中,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一则学习作者的语言,二则传授观察方法,三则练习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以便巩固。
教学程序
(一)、本课教学的整堂安排
根据课文内容和讲练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即:第一环节:讲授新知,大约用30分钟;第二环节:练习巩固,大约用15分钟。
第一环节的具体安排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采用练习式导入法。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篇100字的小文章《这里有我的欢乐》。教师批阅以后,选出两篇短文:一篇较好的,一篇较差的。一开始上课,先投影两篇文字,评析其词语的运用。肯定好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同时指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景物的仔细观察;准确的语言运用;练习写作《美丽的校园》。 教授新知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8段,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
怀的内容。
明确: 景物(美好)
百草园 故事(神奇) 乐园
捕鸟(有趣)
(2)、重点研读第二段,放录音。
学生思考:课文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们各抓住了静物的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就写出了十五种景物。写静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和动态;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
(3)、学生齐读第七段,以捕鸟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动词)。
扫开、露出、撒、系、牵、看、拉、罩
小结: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觉具体的写到文章里。
概括起来说: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三)、练习运用
指导写作:《美丽的校园》
a、写作手法采用“移步换景”法。
b、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美丽”。
c、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
这既是本课的结尾,又是本课的高潮。它使学生从课堂的理论学习,走到实践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整堂教学紧紧教学目标展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学以致用”。
初中语文万能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 )学校(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 )(体裁)主要写了 (主要内容),表达了 (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 ),学生们懂得了一些( ),有助于学习( )。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 )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四、说教学程序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注意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④点拨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 可汗 燕山 鞍鞯 鸣溅溅 扑朔迷离 金柝
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_____中看出木兰是一个______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
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
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竞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
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六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一年级数学第八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1、课标要求,厘米的认识位于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中,它在四大领域中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测量这方面的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教材内容,一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十个单元的内容,图形与几何领域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厘米、米的认识被安排在了认识图形之后,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本单元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建立长度表象。
3、教学建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4、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5、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实际活动正确建立厘米的印象。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在对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中认识比较了物体的长、短 ,会直观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上他们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2、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
3、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进行小组
合作,会跟同桌,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动手操作方面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地进行
三、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新授课“诗意六步走”,设计理念是我们科信小学的诗意课堂理念,让孩子从小在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快乐、自主地学习,让他们从小就有一种诗文情怀,学会过充满诗意的生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诗意情景创设,搜集与数学有关的古诗,童谣,儿歌,童话故事等来营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培养能力,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3、质疑环节,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4、诗意总结,让学生学会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诗意回顾,把学到的知识试着编一首小诗。5、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布置有诗意的作业。
四、说教学设计
1、诗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课本插图从网络上搜索动画故事,让学生在故事的意境中不自觉地进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设计的意图:以故事引入,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测量长度需要工具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教学本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
2、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学生在故事的意境中已经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感悟因为师傅跟徒弟的拃不一样长,所以衣服才做小了,然后设置下面这样一个活动
㈠组织学生用不同工具测量课桌短边的长度。
如: 用手量,用文具盒,长短不同的铅笔来量。
㈡交流讨论:用这些工具测量物体长度效果怎么样?用什么工具测量好呢?
设计意图:思考质疑,引入新知,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及时引出小博士的话;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接下来,让学生认识直尺
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记一记、举一举、想一想中很直观地感知厘米,认识尺子。
接着让学生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指一指尺子上的1厘米,可以多种形式,比如: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你还能从直尺上找到哪些1厘米?让学生在多次指认的过程中对1厘米有较为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认识几厘米就比较容易了,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重点讲不是从0开始的几厘米的认法。
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1厘米,因为实际物体可能不会正好是1厘米,因此这一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他们积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实实在在物体,有利于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在此环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教学本环节大约需要12分钟)
3、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本环节设计了两个活动:1、让学生测量自己一拃的长度,他们会采用不同
的方法,,学生测量出自己的一拃,记住了自己一拃的长度,有时也可以用自己一拃的长度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2)测量练习本的长度,测量绳子的长度。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
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次的测量中,总结出并能够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地总结。
4、及时巩固,当堂掌握
第一个练习,通过图读数,针对全体学生,是最基本的内容。第二个练习是对测量方法的练习,及时巩固学生学习的测量的基本方法,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检测,设计这几道检测题的目的从这三个方面考虑1、通过先估测再测量2、对于断尺的问题,就是训练学生的灵活性,看会不会数出是几厘米。3、前面学习的三角形,长方形的边,动手量量,既联系了旧知,又能巩固新知。(本环节大约需要12分钟)
5、诗意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
(2)用简短的话总结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课前早准备好一些诗歌,适时出示给学生。可以引导学生一起编一首 小朋友要牢记,用直尺量物体,物体放平要谨记,左端先和零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本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6、诗意作业(1分钟)
1、回家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为了能让阿福穿上合适的新衣,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重新编一个阿福的故事。
这样既能让学生又回到故事中去,又能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五、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简单明了,本节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梳理。
六、课堂评价
在本节课中,由于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所以对他们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首先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一直贯穿始终的,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你坐的真端正,听讲真认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回答问题声音真洪亮等,学生自己说本节课的表现,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时的表现可以小组长评,同桌互评,面对面地相互说鼓励的话等,最后老师还要对小组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同学进行星级奖励。
七、课程资源开发
1、在第一环节中,课本上给出的是四幅图,利用互联网资源找到一个动画故事,阿福的新衣,通过欣赏,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不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很自然地就引入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青岛版教材中有个小博士,本节课对于小博士的话,在第二环节及时引出,顺理成章。小电脑的提示,也是在第二环节联系生活实际的时候及时地提出来。
3、充分挖掘利用孩子身边的生活资源,如常用的尺子,手,文具盒,作业本等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七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粤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这是一篇自述文,作者王海桐当时的年龄、生活背景与高一学生相仿,文章内容不深,贴近学生实际;文章写法简洁,易于学生模仿。(基于此,我设置了这样的教法:)
二、说教法、学法
我的教法为:“以读促写”,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分析文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养成“寻章摘句”的习惯;让学生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为写作积累语言,积淀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结构,灵活运用于写作。(这也是教学难点)
2、品味语言,学会“寻章摘句”的方法。(这也是教学重点)
3、碰撞思想,把握情感。(这也是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
面对高一新生,第一阶段的课前三分钟主题是“自我介绍”,每天安排一位同学上台为大家作自我介绍,通过学生作自我介绍,引入作者王海桐在文中的自我介绍。
(二)教学环节
1、介绍作者,激发兴趣(ppt展示)
王海桐,1983 年 9 月 26 日生, 2001 四川省理科高考状元,以 713 分考取了北京大学金融系。高中时期最爱看的书是《金锁记》《灌篮高手》《蔡志忠漫画》等。平时的爱好:读小说。最欣赏的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寄语高中生:好好学,好好考。
2、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ppt展示)
横(héng)行 呜咽(yè) 浑(hún)浑噩(è)噩 逡巡qūnxún 干瘪bi 丑陋(lòu) 拙劣(zhuōliè)挫cuò败 攥(zuàn)住 系(j)气球 懵(méng)懂 李煜(yù) 虞(yú)美人
3、分析结构,把握人物
(1)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写作特点?
明确:采用“导语 小标题”的形式,至于灵活将这种形运用于写作,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我将它安排在作文课落实。
(2)分析“我”是什么样的人?(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明确:
现实中的我:
①我是一个被奶奶歧视的女孩。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奶奶拂袖而去;
②我的父亲因为我是女孩而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③我没机会在奶奶面前证明自己,一直很遗憾;
④我不美丽,也不灵巧。
心目中的我:
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真实的我:
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孩;
②是一个相信潜能,相信不同的态度能决定做事成功与否的人;
③是一个从小就受到父母严格教育的人;
④是一个尽情享受青春美丽的人,一个笑对生活,接受生活磨练和打击的人;
⑤是一个有着美丽而又羞涩梦想的女孩,是一个经历了高考的洗礼,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但是,对未来的不可知,感到迷惘的人。
4、寻章摘句,品味语言
谈一谈:文中有许多精美的语句,读完之后,也许你有“寻章摘句”的冲动,你会摘抄哪些精美的语句,谈谈摘抄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
举例:
(1)语句:记忆的浅海里逡巡,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让“高中生以及家长能从中得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却带回满身的沙砾。
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把“记忆”比作“浅海”,把世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比作“闪亮的贝壳”,把自己对人生的“困惑和思考”比作“沙砾”,浪漫又生动,也可以看出作者有些谦虚,更有些任性和骄傲。
(2)语句: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分析:这句话里运用典故很成功。“金戈铁马”、“醉卧沙场”、“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乎一句话一个典故,体现了作者文化积累的程度。(让学生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语句: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
分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不确定但又很希望实现梦想的矛盾心情。
读一读:
让学生齐读同学们一起摘录的语句。
写一写:
仿照文中语句:“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另写一个句式特点相似的语句。
参考:你选择了玫瑰花的芳香,也就选择了玫瑰刺的创伤,天下没有两全其美的盛况。
5、碰撞思想,把握情感
话题:大家与作者当时的年龄与生活背景相仿,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或许能引起你的共鸣,请找出一两处谈谈你的感受。
当然,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要防止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老师可做适当的引导,比如说: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话题1:“我的童年并不是阳光灿烂的……”,作者回忆了童年时,父母对其的教育方式,如果这种教育方式用在你身上,你会接受吗?这样的教育方式好吗?请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分析: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谈谈他的童年教育,或者他期待的教育;让学生分析作者自己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老师还可以拓展当下热议的几种教育模式,比如:虎妈式、猫爸式、鹰爸式等,让学生各抒己见。
话题2:《我比想象的灵巧》中“一句无意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地记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有些话对你早已云淡风轻,对我却刻骨铭心。”
分析:(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时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所谓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大概说的'就是如此吧。歌星周华健《朋友》一曲中说:“一句话,一辈子”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常常在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下肯定自我的价值。”“我相信某些话对人生的影响力。”从作者的经历,我们应该要学会理性地对待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不能一味地活在他人的“暗示与判定”之中,要相信自己的潜能,相信态度决定一切;同时不要对他人枉加“判定”。
五、作业设计
(一)作者的北大梦为什么既美丽又羞涩呢?
(二)在青春的校园里,你也可能与作者当年一样,正孕育着美丽的梦想,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八
一、说教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诗中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巨变,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深深遗憾。王安忆的《长恨歌》却是通过一个女人王琦瑶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本文《围炉夜话》,是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长恨歌》的第一章,给我们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这篇的语言颇有自己的特色:1.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2. 陌生化语言的智慧。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了两大块:
1、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2、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拟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是涵咏法、批注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独自去感悟内容,品味语言是实现任何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涵咏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注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学习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时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火花、点滴感受,促进思维。而点拨法则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把以上两种学法和一种教法科学地结合融汇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会通过阅读悟出来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法和学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以《长恨歌》这个题目导入,分别从白居易和王安忆的不同主题出发,明确这两篇的截然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出示本文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1、学生自读。给定时间八分钟,边阅读,边做初步的圈点批注。
2、涵咏品味。给时间十五分钟。
教师大屏幕展示如下两个问题: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从文中划出一些细节,分析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存状态?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2)、阅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个是针对第二个教学目标来的,后一个是针对语言特色来的。
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必须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初读时的圈点批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在训练学生阅读必须具备的两个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
针对以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者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环节为交流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组织,但注意不能抢占学生时间,还是以学生交流为主。
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或者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于点拨补充。
4、点拨指导。 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完善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的疑问变成知识或者能力。
5、课堂练习。五分钟。
目的是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可选用本课练习册上的两道题。
当堂练,当堂指导。
6、本课小结。两分钟。
把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再次理顺思路,明确重点,知晓收获。
7、作业 :
(1)迁移写作,让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关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进行模仿写作。
(2)练习册本课练习。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通过对百草园自和三味书屋童年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知识,天真、幼稚、愉快的心理。
本课是学生升入初中第二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比较丰富,有的部分还比较含蓄难懂,从初一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造性的吧文章风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我要说的“乐在百草园”并作为这节课的题目。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课:自主学习目标: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把握百草园的乐趣所在,并能发现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能力提升目标:体会作者在写景记事中渗透的思想感情,仿写课文中典型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德育目标:回忆自己的生活乐趣,珍惜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
3、 教学重点难点:
(1) 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2) 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3) 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记事中渗透思想感情。
二 、说教法和学法
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并配合学校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我采用了是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回忆在以前的学习中了解到的有关鲁迅的生平和文章。然后根据课件内容进行总结:幻灯片一
并且给学生出示较为典型的诗歌《自嘲》《自题小像》
那么这样的文学家思想家是怎样描绘他的童年的?我们一起到他的乐园--百草园中领略一翻。
(二、)自主学习检测: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进行正音和释义。幻灯片二
(三、)学生在排除文字障碍后,自读课文,总体把握这一部分“点题 --乐在百草园--依恋”的结构。
(四、)研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首先,我要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认真仔细的默读,并且在默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出现的重点词和语句进行圈点批注,以培养学生自觉地阅读习惯。
接下来我会针对第二段内容设计以下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一一解答,幻灯片三
归纳总结:
1、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弹琴的小蟋蟀;斑螯,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的等等。)
2、总结: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但是……”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园里到处充满了乐趣,数不胜数。这样写既语言简洁,又突出了重点。)
3、从植物到动物,从下到上,由静到动,有视觉,有听觉,有味觉,有触觉,也可以说是有形、有色、有声、有味。)
4、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五件趣事: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捉蜈蚣;按x蝥;把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总之,本段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真是色香味俱全,春夏秋具备,那么冬天的百草园是怎样的呢?引出文章第八个自然段的学习:
冬天的乐趣:捕鸟(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以及收获)让学生熟记表示动作的一系列过程,学会这种巧妙运用动词描绘动作的方法。
如此充满乐趣的百草园里,作者为什么要加上凶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呢?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百草园里有如此多的乐趣,当要离开百草园的时候,怎能不恋恋不舍呢?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一个是:也许,也许排比句式的运用,一个是:“们”字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课堂总结:对照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总结
(六、)能力提高及检测
仿写: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或许是… …或许是… … 或许是… …
出示幻灯片四:
(七、)布置作业:根据本课学习中学到的巧妙运用动词描写动作的方法,写自己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的活动。
五、说板书设计
乐在百草园
春 形
夏 声
秋 鲁 色
冬 迅 味
俱 皆
全 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十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说教学过程
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
我是用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来导入的,这样的导入很直接,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到课文内容中来,节省时间为后面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准备。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我是借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大熊星座
从“空水罐”到“水罐装满水”: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虽然又累又渴,但没有舍得喝,急着赶回家去给妈妈喝,被脚底下的小狗绊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水罐变成银的和变成金的我是放在一起来进行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课文比较长,如果也象教学第二自然段水罐第一次变化那样详细的话时间来不及;二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以后,已经知道从什么角度来体会这个变化的原因,因此也没有必要详细说明;其三,是为了突出水罐的第一次变化和最后一次变化,也就是为了突出重点,所以这部分,即三、四自然段就通过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来体会,体会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和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小姑娘强忍住焦渴,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部分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美好的行为。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我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焦渴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们的心情将会如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在课文教学结束了以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七颗钻石要变成星星呢?因为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童话故事美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然后出示了“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句子,这样就让孩子更好的把握和理解“爱心”的主题。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说完后我播放了一个以《爱的奉献》为背景音乐的短片,让学生在了解了爱心的神奇力量后感受发生在不久前我们身边的爱心故事,感受爱的伟大力量,让学生带着深深的感触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然后再一次出示“愿我们的爱心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此时,已经不仅仅是大熊星座了,让学生知道所有的星星都爱的使者,所有的人都应该是爱的化身,知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布置爱心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始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感谢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快乐和感动。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长途跋涉的人品味到滋润甘甜。
爱心是一座连接你我的桥梁,使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初中语文说课稿》,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