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优秀5篇)-ag凯发k8国际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差异网为您带来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一
【关键词】 自杀未遂;意念;心理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0997-05
自杀是指有自我意识,自行采取的导致自己死亡的行为[1]。自杀是目前全世界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很多国家,自杀已成为居民前10位死因之一。一项来自安徽合肥地区的监测资料表明,中学生近1年的自杀意念报告率由1998年的15.3%增加到2003年的27.7%[2]。比照国际标准,我国已成为继日本、韩国等之后的又一高自杀率亚洲国家。据报道自杀已经成为我国继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死亡之后的第五大死因,15~34岁死亡人群中,自杀成为首位死因[3]。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发生情况的调查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以便为青少年自杀风险评估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继续发展、降低青少年自杀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蚌埠地区抽取2所大学,4所城市中学(其中教学质量较好的中学1所,中等的2所,较差的1所),3所农村中学(按教学质量好、中、差各抽取1所),所抽取的7所中学中6所为完全中学,1所为职业中学。中学按每年级抽取2~4个班,大学按不同专业每年级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抽取学生7 315名,回收有效问卷7 104份。其中初中生1 919名,高中生1 865名,大学生3 320名;男生3 533名,女生3 571名。年龄12~22岁。
1.2 调查内容
1.2.1 自杀意念的评定 自杀意念指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对1年内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发生自杀意念频率、自杀计划情况、自杀准备情况和自杀意念强烈时的想死程度进行分析。
1.2.2 自杀未遂的评定 自杀未遂是指各种有意威胁和/或残害自己的生命,但未导致死亡的行为。
1.2.3 人口统计学变量 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学习阶段、家庭类型、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等。
1.2.4 亚健康状况的评定 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定青少年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4]。躯体亚健康有32条评价项目,只要有1条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即为符合躯体亚健康状态者;心理亚健康有39条评价项目。以某项目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即界定为具有该亚健康相关症状。计算研究对象亚健康症状数。
1.2.5 抑郁与焦虑状况的评定[5] 采用zung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按1~4分的4级评分方法评价青少年的抑郁状况,抑郁量表总评分≥41分为抑郁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对青少年焦虑状况进行评价,焦虑量表总分≥40界定为焦虑症状。
1.2.6 述情障碍的评定 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5],根据述情障碍分值,按四分位数法分4个等级对各级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状况进行比较。
1.3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首先对课题组成员和各调查中学分管领导、所调查班级班主任、校医和/或体育老师以及大学所抽班级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再由班主任协助调查组成员到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在自愿的情况下填写问卷。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内统一发放、集中填写、当场收回。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13.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spss13.0)录入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 在参加调查的7 104名学生中,报告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共有2 017名,报告率为28.4%(2 017/7 104);报告 自杀未遂的学生有198名,报告率为2.8%(198/7 104)。
2.1.1 自杀意念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在2 017名报告有自杀意念的学生中,其中在调查时1年(12个月)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的学生有732名(36.3%),调查时1年前就有的有1 285名(63.7%)。对调查时1年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的732名学生根据产生自杀念头最强烈的那一次的意念频率、当时自杀计划的设置情况、自杀准备情况和想死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意念频率63.0%为一闪而过,39.3%有自杀计划,8.5%有自杀准备,24.3%的学生想死程度大于50%。
2.1.2 自杀未遂 对198名自杀未遂者的自杀次数、最近一次发生的时间、自杀结局和自杀实施时的想死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2.8%的自杀未遂的学生报告≥2次,最近一次发生在1年内的占50%,自杀结局中达40.1%的不是本人放弃,30.3%的在当时自杀时的想死程度超过50%。
2.2 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分别对学习阶段、性别、户籍、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否为单亲家庭、是否为独生子女7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进行χ2检验。见表1。
2.2.2 躯体亚健康状况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有躯体亚健康症状的2 694名学生中,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7.8%(1017/2 694),高于无躯体亚健康状态的自杀意念报告率22.7%(1 000/4 410),(χ2=186.929,p=0.000)。按躯体健康条目多少为自变量x,自杀意念报告率为应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31.527 2.235 x,说明随着躯体亚健康条目的增加,自杀意念报告率逐渐升高(f=53.092, p=0.000)。
根据有无躯体亚健康将7 104名青少年学生分为2组,比较2组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结果发现躯体亚健康组自杀未遂报告率4.5%(121/2 694)高于无亚健康组的1.7% (77/4 410)(χ2=46.523,p=0.000)。
2.2.3 心理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心理亚健康量表有50条心理、社会、活力等不适的症状,根据个人近3个月来对每条症状的实际感受划分6种情况,选择最符合自己的一种情况,只要有1条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就定义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结果发现有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1 297名,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9.9%(1 297/3 233),高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3 881名)的自杀意念报告率18.8%(730/3 881)(χ2=393.035, p=0.000)。按心理亚健康条目多少为自变量x,自杀意念报告率为应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28.651 1.757 x,说明随着心理亚健康条目的增加自杀意念报告率逐渐升高(f=128.618, p=0.000)。
根据有无心理亚健康将7 104名青少年学生分为2组,比较2组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结果显示心理亚健康组自杀未遂报告率为4.5%,高于无亚健康组的1.3%(χ2=66.133, p=0.000)。
2.2.4 抑郁状态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抑郁评定量表采用1~4分4等级评分方法,对个人20条的得分进行累加,凡总分≥41分,即认定为处于抑郁状态。 对有、无抑郁状态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抑郁状态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无抑郁状态学生(χ2=105.234,p=0.000;χ2=129.905,p=0.000)。见表2。
2.2.5 焦虑状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焦虑评定方法同抑郁。对有、无焦虑状态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焦虑状态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无焦虑状态学生(χ2=121.51,p=0.000;χ2=122.05, p=0.000)。见表3。
2.2.6 述情障碍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述情障碍的评价方法还没有统一标准,本研究根据述情障碍得分,计算四分位数,将得分在第0~25百分位数计为1级,将得分在第26~50百分位数计为2级,将得分在第51~75分百分位数计为3级,将得分在第76百分位数以上计为4级,对不同级别述情障碍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报告率随着述情障碍级别的增加而升高(χ2=394.335,p=0.000;χ2=69.929,p=0.000)。见表4。
2.3 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3.1 自杀意念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5。
以自杀意念为应变量(0=无, 1=有),将性别(男=1,女=2)、学习阶段(初中=1,高中=2,大学=3)、父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母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躯体亚健康条数(0条阳性项=1, 1~3条阳性项目=2,4~6条阳性项目=3,7~9条阳性项目=4,≥10条阳性项目=5)、心理亚健康条数(赋值方法与躯体亚健康同)、抑郁分数(<40分=1,≥40=2)、焦虑分数(赋值方法与抑郁同)和述情障碍分数(赋值与等级相同)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习阶段、心理亚健康、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自述障碍6个变量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与单因素相比,剔除了母亲文化程度和躯体亚健康2个变量。见表5。
2.3.2 自杀未遂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自杀未遂为应变量(0=无, 1=有),将性别、学习阶段、躯体亚健康分数、心理亚健康分数、抑郁分数、焦虑分数和自述障碍分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的赋值方法与自杀意念相同。结果显示,性别、心理亚健康状态、抑郁和焦虑状态、自述障碍均是自杀未遂产生的影响因素。见表6。
3 讨论
3.1 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报告率偏高 本调查结果显示,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8.4%,高于国内一些地区的报道[6-7],与冯珊珊[8]报道的广州市结果(33.2%)接近。结果高于国内某些地区的原因可能为:一是调查时间不同的结果。本调查时间为2007年12月份,而文献[6-7]调查时间为2003年和2004年,时间相差较长,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竞争日益增强有关;而冯珊珊报道的广州市的调查时间为2007年4月,与本调查时间接近,因而结果也较为接近。二是调查对象虽然都是青少年学生,但不同学习阶段的人群比例不同可能对结果也有影响。本调查样本中初中生占27.0%、高中生占26.3%、 大学生占46.7%,而文献[6-8]调查对象中主要是中小学生,而大学生占的比例较小,由于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不同,所以会对最后的结果造成影响。
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可从其计划、准备和意念等级来反映,严重自杀意念者只占小部分,且自杀意念越严重,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越大。turvey[9]报道,有过1次或2次自杀意念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危险性是没有自杀意念者的2.4倍;有过多次自杀意念者,发生自杀未遂危险性是没有自杀意念者的13.7倍。本次调查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8%, 其中32.8%的人自杀次数≥2次。重复自杀未遂也是自杀死亡重要的预测因素。有学者报道,曾有过非致死性自杀未遂的人,10%~15%最终自杀死亡[10]。who多中心青少年研究显示:重复自杀未遂后一年是成功自杀最强的预示因素[11]。cedereke等[12]于2005年提出:在1年的随访中,早期(即前一次自杀未遂后0~1个月)重复自杀未遂是自杀死亡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关注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已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3.2 女性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性 在自杀行为的性别差异上,国内其他城市的调查结果提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均为女生高于男生,而自杀未遂的发生则大多为男生高于女生[13-14]。国外的研究则显示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均高于男生,而自杀死亡的发生率低于男生[15]。本次调查女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生,而自杀未遂报告率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女性对压力的感知强,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想法有关。
3.3 学习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本调查显示高中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而自杀未遂报告率初、高中生均高于大学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心理日趋稳定,自我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另外,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与其学习密切相关。有调查显示,学习成绩越差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越高[1]。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面临中考和高考的考验,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在我国,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因此高考不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学生家长和老师都高度重视,从而给高中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一旦遭遇意外的学习和生活事件,很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导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发生。而大学生经历过了高考,初中生距离高考的时间较长,学习压力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却小得多,因而高中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
3.4 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国内外研究显示,有自杀相关行为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国外研究表明,50%以上的自杀死亡者是抑郁症患者,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死亡[16]。对自己通常有较多否定评价的人,相对会产生较多的抑郁情绪。此次调查证实,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其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抑郁与焦虑程度都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可能与这些青少年受身体健康状况影响,学习及其他活动的能力较差,常有更多失败的体验,内心脆弱、敏感、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当遭遇意外事件时,更易选择消极的方式来应对,如自杀。
3.5 述情障碍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重要因子述情障碍(alexitymia) 又译作“情感表达不能”或“情感难言症”, 即自身情绪调节障碍,其特征包括情绪体验受限或减退、情绪表达能力障碍、想象力下降、不能主动感受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对他人的情绪识别困难[17]。研究表明,精神疾病、心身疾病等一些躯体疾病中伴有述情障碍症状较多[18],在正常人群中也发现约有10%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不善于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内心情绪感受[19]。述情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20],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可为一种人格特征,也可为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时较常见到的心理特点,或为其继发症状。述情障碍患者不能区分焦虑与抑郁,不能区分兴奋与疲劳,不能区分生气与饥饿[21]。不能准确地描述感受妨碍了患者情绪压力的释放[22]。相反,这些压力存在于体内,最终表现为躯体的疾病。内部的痛苦通过躯体的疼痛或躯体症状表现出来。述情障碍患者由于缺乏识别、表述情绪的能力,所以在应激情境和人际关系中常出现情绪失调,及情绪的困感。这样的失调进一步改变通过认知来处理情绪的能力[23]。本调查结果显示述情障碍是学生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可能与有述情障碍对学生产生上述身心影响有关,也可能是述情障碍本身可以加重学生躯体和心理亚健康有关。
(致谢:本课题得到了蚌埠市教育局、怀远县教育局以及调查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2] tao fb, gao m, su py, et al. trends of health-risk behaviors and their risk or protective factors on adolescent students in hefei, anhui province, china, 1998-2003:study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rinton press, 2005:180-189.
[3] 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 陶芳标,胡传来,孙业桓,等。我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09-314.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8,378-381.
[6] 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 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1):32-37.
[7] 张敏,王礼桂,邢艳菲。 中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29-431.
[8] 冯珊珊,张雪琴。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14-416.
[9] turvey c, stromquista,kelly k. financial loss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a rural community sample.acta psychiatrscand, 2002, 106(5): 373-380.
[10]phillips mr, yang gh, zhang yp,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lancet, 2002, 360∶1 728-1 736.
[1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1999. geneva: who,1999:104-109.
[12]cederek m,ojehagen a. prediction of repeated parasuicied after 1-12 months. european psychiatry, 2005,20: 101-109.
[13]高茗,徐放,沈庆凤,等。合肥市中学生情绪障碍及伤害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43-244.
[14]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等。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9,15(3):247-248.
[15]gould ms, greenberg t, velting dm, et al.youth suicide risk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3, 42(4): 386-405.
[16]charles lr, joanne er, richard c,et al.some differences betweenmen and women who commit suicide.am j psych,1988,145(6):718-722.
[17]salminen jk,saarijarvi s ,aarela e ,et al .two decades of alexithymia.j psychosom res,1995,39(7):803-807.
[18]bliley pe,henry jd .alexithyria,somatization and negative affect in acommunitys ample. psychiatry res,2007,150(1):13-20.
[19]joukamaa m ,taanila a ,miettunen j ,et al .epidemiology of alexithymia among adolescents. j psychosom res, 2007,63 ( 4 ) :373- 376 .
[20]wouta m ,alemanc a ,bennond b ,et al .no words for feelings: alexithymia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nd first-degere relatives. compr psychiatry,2007,48(l):27-33.
[21]mcdougall j. thertres of the body: a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 to psychosomatic illness.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1989.
[22]martin jb, pihl ro. the stress-alexithymia hypothesis: theortical and empirical considera tions. psychother psychosom,1985,43:169-176.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暴力;自杀;学生;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733-02
comparison of injuries related behaviors between 2004 and 2007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hancheng district in foshan city/shao zhao-ming*,hao yuan-tao,yezhong-yuan,et al. * chancheng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shan,foshan(528000),guangdo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prevalence and trends of risk behaviors contributing to the injurie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foshan urban area,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prevention measures. methodsan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2 196 students in 2004,and among 1 932 students in 2007,who were selected from 6 middle schools in chancheng district in foshan.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data collected in 2004,numbers of injuries related behaviors decreased in 2007,i.e,often violating traffic regulations,physical fight,verbal violence,physical violence,extorted property,depression. but the reported rates remained high. conclusionsome of injuries related behaviors are still prevalent among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students should cultivate health behavior habit and good ability psychological adoption.
【key words】 wounds and injuries;violence;suicide;students;comparative study
伤害按其发生意图分为非故意伤害和故意伤害。自20世纪90年代起,伤害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的首位死因,其中尤以非故意伤害危害突出,仅车祸、溺水、中毒3项就占我国12~18岁青少年总死亡人数的50%左右[1-2],给青少年个体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极其沉重的负担。本研究旨在了解佛山市禅城区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的流行特点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预防干预政策、实施健康教育促进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减少伤害的发生,保障广大青少年的安全和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佛山市中心城区(禅城区)抽取6所中学作为监测点学校,调查对象为初一至高三年级的中学生。2004年12月有2 196名中学生接受了调查,回收2 126份有效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6.8%,男女比例为1∶1.09;2007年10月有1 932名中学生接受了调查,回收1 912份有效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9.0%,男女比例为1∶1.11。
1.2 方法 使用广东省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组提供的 “广东省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3],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伤害相关行为等。调查过程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到班级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员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剔除因漏答“性别”和“年龄”等栏目而导致影响数据统计或漏答项目过多的问卷后,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双人重复录入的方式进行数据校核,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种伤害行为在两个调查年份间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易导致非故意伤害行为 在易导致非故意伤害行为中,2007年有多种行为报告率低于2004年:如过去1个月步行过马路时经常不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等步行违规行为;过去1个月骑自行车时双手离把,骑车攀扶其他车辆,骑车互相追逐打闹,骑车逆行,骑车带人,骑车闯红灯乱穿马路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易导致故意伤害行为
2.2.1 暴力和校园暴力 2007年与2004年比较,有多项暴力和校园暴力行为呈下降趋势:如过去1 a里曾经与他人动手打架;由于与他人动手打架并严重受伤不得不接受医生或护士的治疗,或者至少1 d不能上学或参加运动;过去1个月里曾遭受以恶意取笑为主要表现的言语性伤害;过去1个月里曾被强行索要财物;曾遭受打、踢、推、挤或关在屋里等暴力性伤害;曾被开色情玩笑或做色情动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2 自杀相关心理问题以及自杀行为 2007年与2004年比较,曾因担心某事而失眠的报告率有增加的趋势,而曾因学习压力或成绩问题感到心情郁闷的报告率有下降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2004年和2007年2次调查显示,中学生虽然有不少伤害相关行为的报告率呈下降或未见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但仍有多种伤害行为的报告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骑车逆行、带人、闯红灯等交通违规,到非安全场所游泳以及孤独感、心情郁闷、失眠等自杀相关行为的报告率均高于2004年广东省以及2005年全国18省市青少年调查结果[1,3]。提示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不遵守交通规则、到非安全场所游泳、自杀相关行为等危险行为。应在学校健康教育中开设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课程,提高青少年对危险的预知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调查显示,中学生到非安全场所游泳的报告率高于上海市、广州市青少年调查结果[4-5],这可能与佛山市城区地处南方,江河水网较为发达,为青少年到野外非安全场所游泳提供了便捷条件有关。因此,学校、社区和家庭应加强沟通,进行安全教育:家长应管束孩子不要到偏僻人少、水情复杂的地方游泳,外出游泳应有家长陪同;学校应将游泳安全知识教育列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多让学生了解溺水的预防、急救和自救措施。
调查表明,城区中学生在暴力行为方面普遍存在下降趋势,其中曾与他人动手打架以及因打架而严重受伤报告率呈下降趋势,与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在2003年和2005年所做的调查结果[6]相反。本研究与美国yrbss相比,前者主要侧重于打架等较表面的躯体性暴力,忽视了同样重要的言语暴力和情感忽视/虐待等现象,这些危险行为一般较少造成躯体伤害,但对心理的影响较大,对以后的伤害有间接影响[5]。本研究表明,城区中学生暴力表现形式已呈日益多样化,被恶意取笑、被威胁/恐吓、被开色情玩笑或做色情动作等相关暴力行为的报告率均高于2006年张家港市、福州市中学生的调查结果[7-8]。因此,尽管中学生的暴力倾向有下降趋势,但却不容盲目乐观,还需要加强预防暴力的健康教育,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活技能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了解校园暴力的危害,学会控制情绪,抵制来自同伴的压力,逐步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
在2个调查年份间,城区中学生在自杀行为方面的报告率未见显著变化,这与高茗等[9]在1998与2003年所做的合肥市中学生呈上升趋势的结果不同。但是在自杀相关心理问题方面,曾因担心某事而失眠的报告率则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包括曾因学习压力或成绩问题感到心情郁闷以及孤独感在内3项行为的报告率均远高于2005年全国18省市调查结果(失眠9.2%,心情郁闷24.8%,孤独感13.5%)[1],也高于2004年广东省城市青少年调查结果(失眠8.1%,心情郁闷21.8%,孤独感10.9%)[3]。这表明城区中学生在迅猛的社会变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普遍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力下,所出现的自杀相关心理问题仍然是比较严重的。为此,要有针对性地采取自杀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干预措施。首先,做好对伤心绝望等自杀行为早期危险因子的识别工作,一旦发现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要及时作为重点人群来开展相关干预工作。其次,危机干预必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在学校加强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励志教育;在社会或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开通青少年心声热线,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对策、消除心理危机;还可以设立青少年朋辈危机干预工作队,由学生担任“心理哨兵”[10],一旦发现有同学出现心理异常表现,“哨兵”将及时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反馈情况,由学校、同学共同帮助其渡过心理难关。
(致谢:本调查得到佛山市禅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全科科员、禅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监测点学校保健教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83-112.
[2] 星一,季成叶,白燕,等。北京市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流行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14.
[3]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报告2004.广州: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124-142.
[4] 周月芳,罗春燕,彭宁宁,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二):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行为。中国校医,2003,17(2):100-103.
[5] 林琳,林国祯,倪莉全。广州市青少年伤害及相关危险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71-773.
[6] cdc.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united states 2003 compared with 2005[eb/ol].[2007-4-10].
[7] 俞晓红,于颖慧,陆惠琴。张家港市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发生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 107-1 108.
[8] 刘梅艳,苏玲。福州市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80-81.
[9] 高茗,张金霞,马尔健,等。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5年变化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43-144.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 计算机;因特网;行为,成瘾;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3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出现不仅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据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1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10300万,半年增加了900万,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8.4%。网民中以年轻人居多,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5.8%。随着上网行为的普及,其负面效应如网络过度使用、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ia)等健康危险行为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状况,笔者对200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儿少卫生分中心进行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广州市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广州市全日制中学9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共调查有效学生2921名。其中男生1386名,女生1535名;初中生1203名,高中生1161名,职业高中生557名。
1.2 方法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涉及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吸烟、饮酒和吸毒等物质成瘾行为、网络成瘾行为、易导致意外妊娠和性传播疾病的、饮食相关行为、运动锻炼相关行为等6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分析。采用集中填写问卷法,由专业人员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以不记名方式自填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校验,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的2921名中学生中,在过去7 d内上网的有1978人,报告率为67.7%。其中男生966人,报告率为48.8%;女生1012人,报告率为65.9%。初中生765人,报告率为63.59%;高中生866人,报告率为74.59%;职中生347人,报告率为62.3%。以高中生最高,初中生次之(χ2=41.94,p
2.2 上网时间 见表1。虽然超过40%的中学生在过去7 d内每天上网时间≤1 h,但值得关注的是,有10.24%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或者超过4 h,其中男生211人,女生88人,男生的报告率明显高于女生(χ2=71.4,p
2.3 上网目的 上网目的前3位分别为:娱乐(歌曲、vcd、flash)占60.97%,聊天占60.12%,查阅学习资料占46.73%。其中53.25%的男生上网目的是“玩游戏”,显著高于女生(3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p
2.4 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比较 由表2所见,在多种网络成瘾行为中,“总想着网络有关的事情”、“不上网就感到不舒服”、“希望增加上网时间”、“上网时间超过自己的预想”、“想停止上网又不能自控”、“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向家长、老师隐瞒上网的事实”等方面,男生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
2.5 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结构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由表3可见,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影响不明显;但家庭结构(学生是否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有一定的影响。在“总想着网络有关的问题”、“想停止上网又不能自控”、“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向家长、教师隐瞒上网的事实”、“因上网与家长发生冲突”等网络成瘾现象方面,不是长期与父母共同生活学生的报告率均高于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p值均
3 讨论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在提供知识、娱乐及各种信息方面确实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本次调查显示,有46.73%的中学生上网目的是“查阅学习资料”,说明网络的出现在学生查找资料、增长见识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行为比较普遍,上网目的以消遣娱乐(网络游戏、聊天)为多。男生上网多为获取信息和娱乐,选择“玩游戏”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在网络成瘾行为方面,男生的报告率也明显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有较强的攻击性、富于好奇和冒险精神以及难于管束等原因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长,各种网络成瘾行为的报告率也有上升的趋势,高中和中职学生的报告率明显高于初中生,这与国内的一些报道[2]类似。说明年龄也可能是一个影响因子,其原因可能与高中生或职中生越接近成年,家长和学校也越难以管束有关,也可能与高中和中职学生面临着高考和就业的压力,希望从网络中获得愉快和满足,或是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有关。本次调查还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不大,但家庭结构的不同对学生网络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能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包括单亲、离异家庭或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普遍高于与双亲同住的学生,尤其是在“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向家长、教师隐瞒上网事实”、“因上网与家长发生冲突”等网络成瘾行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学生不能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关爱及有效监管有关。
中学生有很多健康危险行为,网络成瘾行为是其中之一。调查显示,有10.24%的学生在过去7 d内每天上网时间≥4 h,这种现象值得关注。长时间使用网络会使大脑中多巴胺水平升高,令人短时间内高度兴奋,但其后的颓废感却比之前更为严重[3],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此外,由于网络空间可以超越空间界限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脱离现实,正是这些心理特点对网络成瘾者产生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湎于虚拟现实[4]。中学生网络成瘾是社会大小环境与自身特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其行为进行矫正的同时,应注意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入手,加强预防。建议有关本部门和学校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研究制定相关策略和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对网络成瘾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共同创建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降低学生网络成瘾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确保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陈晓松。蚌埠职教中心学生上网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65-466.
[2] 李晓驷,李泽爱。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3] 谢延明。关于网络成瘾对任的心理影响的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5):150.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四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大多数的调查表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问题。如张秋菊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对河南省5个地区87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9.68%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77.80%的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有2.52%的学生需要接受重点咨询 [1];汪颖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湖北黄石地区500名高中生做了调查,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2];顾建华等(2006年)同样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张家港市5091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发现14.28%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3];张枫等(2006年)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调查了无锡市1215名中学生,结果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达22.14% [4];刘红(2006年)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对贵州省8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问题的占9.29%~29.47% [5];侯振成等(2006年)对北京市1379名中学生进行scl-90测试,结果发现有24.98%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有6.73%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6]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什么问题。如吕若然等利用phi对北京市不同类型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正常,呈正态性分布,phi量表各项得分的平均分均低于60分,只有少数学生存在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7];岳颂华等(2006年)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广州地区1431名中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8];叶苑等(2006年)采用scl-90对西安市的9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在scl-90量表的9个因子上平均分均低于3分,认为表明其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基本良好 [9];张岗英(2006年)运用scl-90量表对西北地区农村54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存在一些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总的来说是好的。[10] 还有研究者利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这一问题,范会勇等认为,得出中学生心理问题不健康或严重的结论是来自比较的常模的不同,如果是以中学生常模为标准,则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并非不健康。[11]
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男女生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在侯振成等人(2006年)的研究中,女生组的scl-90量表总分及总均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各因子上也是如此;张晓玲等(2004年)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调查了494名初二和高二学生,发现在恐怖倾向分量表上女生检出率比男生的高。[12]
但也有一些研究没有发现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甚至有研究指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刘万里(2005年)发现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在10项心理症状及其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13];张静(2001年)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安庆地区420名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男女均无显著性差异。[14] 不过,李彩娜(2005年)的研究发现,在强迫、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15];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女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6个分量表中得分低于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男生。
研究者们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差异,如牛晓丽(2007年)发现城市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16];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北京私立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差于普通和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中学的学生又要差于普通中学的学生。
总的看起来,不同研究结果是有较大差异的。在高中生中,无论男女,无论年级,无论哪类学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但发生的比例有所不同,这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各省(市)自治区都颁布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制订了开展工作的规划,发达地区的高中大多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兼职或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通过十多年的摸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很多,开展最多的形式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辅导、团体活动、专家讲座等。不少学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办学的特色,如浙江武义一中、浙江省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实验中学,都摸索出了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做法。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吴发科等人从管理的角度,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与管理方式有机结合,探索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广东模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7]
不少从事教育、心理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如呼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通过政治课、体育课、语文课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广泛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档案制度。也有研究者提出要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要来开展教育活动。
针对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者也提出了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不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是应付社会舆论要求,装点门面,或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其次,受制于这些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不高,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表现为专职人员少,安排时间少,并且得不到保障,这些时间随时有被借用的情况。再次,学校教师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一般只要学生的问题不影响到班级的教学,教师很少会主动联系心理教师。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有了,但内容不一定好。对具体教育过程关注不多,评估工作开展不够,从各学校的宣传来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多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其中运用最多的包括以下几种: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王极盛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周步成修订)、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以及自编问卷等。其中,有60%的研究选用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调查工具。
研究类型上,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采用了横断研究的类型,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不同年龄组的高中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规律。在测查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同时,不少研究也对相关原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工具方面,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问卷调查为主,鲜有访谈、观察和个案研究的报告
在研究报告中,很少有详细报告取样和施测等详细过程,问卷得到数据的真实性值得考虑。另外,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单独调查还比较少,多是和初中生的调查结果混在一起,而我们知道,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心理发展阶段上有很大的不同。
2.在量表的使用上,研究者普遍存在很大的误区
首先,量表只能测量它所能测量的东西,每个量表都有它特定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如scl-90主要的功能在于发现心理不健康的人具体是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而不是区别健康与否 [18];mht主要以焦虑为核心,那么一些不以焦虑为症状的问题就很难被发现,如人格障碍。单纯的以一个量表的分数来区分心理健康与否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其次,不同的研究者由于认识不同,在划分健康水平的时候所持的标准不全相同,比如同样是用scl-90做调查,有的研究者用总分大于160分作为筛选条件,有的按超过2个标准差来区分,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2作为有心理问题的一个标准,而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3作为筛选条件。相同的量表姑且如此,使用不同量表得出结果的差异可想而知。
3.大范围的比较研究和纵向研究很少
目前最常见的研究报告都是学校教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调查,大范围的比较研究还没有。范会勇利用元分析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地域的差异。
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不好”,调查的结果也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确实越来越差。以scl-90为例,均分越来越高,那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是在下降?这一问题需要科学的纵向的比较研究来解决。
4.教育效果的评估研究欠缺
现有心理健康状况有大量的数据资料,但健康教育的效果只有各学校工作总结式的汇报,唯一可见的公开发表的资料是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课题组做的评估,但评估过程也很不严谨。开展和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没有差异,在高中阶段何种形式的教育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比较好,还是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好,等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研究。
5.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还没形成
尽管诸多学者、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很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做法,但这些方案不是太笼统,覆盖面太大,如吴发科等人设计的广东模式,针对的是整个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带有很大的个别性,如辽宁实验中学、山西太行中学的做法。对于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没有研究,对于一般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具体指导。
五、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努力方向
1.利用更丰富的研究手段
除了利用量表测查,可采用观察、访谈、个案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以丰富对高中生的心理状态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同时,对常用量表要及时更新修订其常模,并且在量表的使用和解释时再谨慎一些。
2.加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比较研究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有效的并且易行的一般性的教育模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教育研究,同时还应注意其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我们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基础必须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存在,形同虚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没办法研究,也不需要研究。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高校入学率的不断提高,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在逐渐减小,希望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中,学校和家长能真正意识到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人生的成功与幸福的巨大作用,真正地在教育中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应急的举措。
【注:本研究得到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项课题的资助,项目编号:gh-08017。】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044000)
参考文献:
[1]张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3).
[2]汪颖.黄石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职业时空,2007(21).
[3]顾建华,陆惠琴.张家港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5(1).
[4]张枫,刘毅梅,王洁等.无锡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
[5]刘红.贵州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
[6]侯振成,贾海涛,郭汲源.1397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6(17).
[7]吕若然,段佳丽.北京不同类型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9).
[8]岳颂华,张卫,黄红清,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9]叶苑,邹泓,李彩娜,等.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6).
[10]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
[11]范会勇,张进辅.过去十年中学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05(6).
[12]张晓玲,沈丽琴,董勇,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4).
[13]刘万里.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14]张静.安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15]李彩娜,邹泓,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
[16]牛晓丽.银川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五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的我们年少轻狂,经不住暴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我们不能辜负他人的期望,我们要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调查背景与目的】:
大学生是社会上最为活跃、最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群体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来适应这个社会,使得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调查的基本方式】:
我们主要通过会议和访谈等形式来了解我系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共分为三部分:
1、 资料收集:整理原有的相关材料,查看文献,收集相关信息。
2、 调查走访,开展会议。
3、 问卷调查
4、 资料整理:问卷分析研究,并且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成文。
【各年级的调查情况及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
一、12级新生
1、关于学校 初进大学后,一些学生不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面对宽松的学习方式有些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打断的空余时间。*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校方应开展一些讲座,对他们进行指导,让他们学会自己怎样规划人生,使他们更加了解大学生活。
2、学习方面 存在调剂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不是很感兴趣,总觉得上课无趣,没有用处,且难以理解课程内容,学习压力大。*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班委应积极主动营造学习气氛,引导同学主动学习,建议制定学习计划,尽快投入到大学课程中。
3、人际关系 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发觉与周围的同学无法沟通交流,无法投其所好;与舍友相处不和睦,对于一些小问题无法合理解决。*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多开展一系列互动活动,增添班级同学间的交流,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学会宽容,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4、性格问题 相对自闭,自卑,不敢表现自己,否定自己,无法自信、快乐地面对生活、面对大学这个小社会,不知如何做到取舍。*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多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加入到集体中;而班委对于这些同学应多加关注,多与其沟通交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大学里基本是学生自主管理,班委担负的责任就更重大,工作与学习时常发生冲突。*解决 www.chayi5.com 方案:学会信任他人,将一些工作分与其他班委,但要在不涉及一些隐私及重要性大的情况,明白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协作,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6、环境适应 进入大学后,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认识新的人、事、物等,会感到迷惘、失落 、甚至想回到曾经的冲动。 *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学会适应,慢慢调整心态,自我激励。
总的来说,新生们已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但仍存在小部分孩子有着不适。
二、11级
经过大一的适应,生活和学习都比较平淡了。很多大二的学生会面临一个相对艰难的缓和期,有些同学会对周围的事物提不起兴趣,时常感到无趣,有压迫感,爱瞎想等问题。这时,我们需要对这些同学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鼓舞他们在不影响课业的情况下,积极参加一些团体互动活动。例如,可以与同学三五结伴,外出散散心,逛逛街,爬爬山等,多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心情。
通过对我系大二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二学生有些存在三慌,即年龄恐慌,学业恐慌,爱情恐慌。
1、年龄恐慌 很多学生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迈去入二字头,已经开始奔三了,觉得自己的青春正在快速地悄然流逝,且当有新生称呼学长学姐时,表示会有压力,所以不禁对自己的年龄产生恐慌。其实,只要我们以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年龄这个问题,认清事物总在发展的原则,不必太过在意,这个恐慌是能得到合理地解决。
2、学业恐慌 一进入大二,每个人都觉得学业压力加大了,看到大家都如此努力,我也要去努力才行,不甘落后,从而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慌。其实,做好自己,给自己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并落到实处,你也能做一个很棒且不一样的自己。
3、爱情恐慌 爱情是校园里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大二的学生来说,已度过了一个懵懵懂懂的大一时光,因而便会开始担心自己这四年里没有机会去体验爱情,对待校园爱情便产生了恐慌。针对这一类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制定一份个人的发展计划,用积极的态度来衡量与评价自我,相信能得到一定的疏导。
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重视,并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积极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要求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的给予沟通与辅导,为在校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出一种更友爱,更和谐的氛围。
三、10级
1、 学习压力 大三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习,各种考试考证接踵而来,深入学习难懂复杂的专业知识,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身为班委,应主动学习,平常与同学多沟通讨论学习上的问题,为班级营造学习氛围,有人请教时,应耐心解答。
2、 恋爱问题 恋爱在校园里司空见惯,告别了大一大二的轻松日子,随着学生的年龄渐长,许多同学有了依恋。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校方应对学生恋爱进行积极引导;而自身要把握尺度,保护好自己。
3、 人际困难 有的同学较孤僻,喜欢单独行动,不愿参加集体活动。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班级有活动应多鼓动同学们参加,让其感受到班级的氛围,融入班集体中。
4、 学业加重,班委的工作与学习容易发生冲突,不知道该如何选择。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若工作不涉及隐私问题,班委应懂得信任他人,适当将工作分配给他人帮忙,同时也能让其他人了解班级内务,提升班级凝聚力。
5、 更换季节,天气变化也带来了心情改变。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不要把时间排得太满当,节假日应多与同学出去放松放松,懂得认真工作,轻松玩。
四、09级
1、本学期大四学生已在紧张准备着毕业论文,选择导师,根据自己的课题准备着实验,查找文献,一切忙碌而有序进行中。部分学生已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如:参加考研、公务员队伍,但据说我校考研压力大,因为多数人选择报选外校,然而授课方式及资料差异,造成难度加大。
2、据调查仍有部分学生未通过英语四级,因其与我们的学位证书密切相关,大家十分担心,正在紧张准备着即将到来的考试,但有小部分学生因自己能力有限而放弃。
3、面临毕业,意味着即将踏进社会,即使已是足够优秀的学生也担忧着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激烈地竞争。
4、积极应战的大队伍中仍隐藏着自我堕落的小群体,经寻访得知,当看到同学或舍友前去自习、做实验,发觉自己缺少了目标,会感到不安、失落。
5、本学年首场毕业生招聘会已开展,据调查得知,此时,我们的简历还未准备好,或是发现简历上唯有荣誉缺少经验,或是简历上一片空白,种种问题令他们越发感到担忧和恐惧。
总而言之,大多数学生已准备好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份子,问题是有的,但总会解决的。我们已长大,要学会思考,学会承担,学会忍耐,。
结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